"不畏浮云遮望眼"中的不畏有什么典故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30 14:27:31
我看资料书上说"作者善于用典故"意思大概是说这句里的"不畏"是个典故什么的

请问是有这么回事吗?

麻烦哪位知情人士帮忙解析一下

在次谢过

我觉得可能是借用了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中的最后两句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”,而且是反其道而用之。

李白的凤凰台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,他因政敌排挤而离开了长安,四处游历。来到金陵登上凤凰台时,有感而发,写下了这首诗,诗中透出了一种郁郁不得志的伤感。

而王安石的这首《登飞来峰》作于宋皇佑年间,此时的王安石三十出头,初入宦海,正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,所以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自信豪迈的情绪,和李白的凤凰台正好是鲜明的对比。

附上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的全诗:
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就是不怕啦。他的变法遇到挫折,他比喻做“浮云”,他不怕被浮云遮挡,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“身在最高层”嘛。